养殖 - 种植 - 加工 - 创业 - 骗局 - 问答 - 百科 - 节气 - 民俗 - 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创业网 > 养殖致富 > 蝎子 > 【致富经20130227期】手工灯笼制作致富_有关手工棉衣的致富经

【致富经20130227期】手工灯笼制作致富_有关手工棉衣的致富经

来源:蝎子 时间:2018-08-16 点击:

 这里是河北省藁城市的屯头村,全村有6000多人在做灯笼。每年,越是到年根儿底下,村里的景象越是红火。可曾经有一年的腊月,也在这样的节日气氛里,因为一个人,村民们却准备了一场丧事。

    王满仓:买布买炮什么的,村里老了人都兴这个,风俗习惯。

    苏京聚:不行就在那边儿火化了,把骨灰盒带回来。

    谁知一过完年,这场丧事的当事人竟然活着出现了。

    张风军:点名了!点名了!我给你们安排安排谁去哪儿。

    张风军:今天雾大,一定要稳稳当当的,慢点不要紧,一定要安全第一。

    他就是那场丧事的当事人:张风军。此时他正在忙他的生意。那件事情过后,张风军就成了村民眼中的“神奇人物”。他让屯头村的灯笼直接挂到了天安门,走进了奥运会,全村一年就能卖出2亿元的灯笼,而他自己就有一千多万!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张风军:天安门、新华门的灯笼,还有中华世纪坛挂的灯笼都是咱们的。直径四米,这么大。

    张风军:我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

    王满仓:我看这有用的,我就必须要抓住你。

    李保祥:只要他能到的地方,客户基本上都能抓住。

    可是,从“灯笼村”出来的张风军,自己竟然一只灯笼都做不出来,他每年的一千多万元,究竟是怎么赚到的呢?

    1981年,张风军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河北省藁城市屯头村。回到家,父亲用竹条和红纱作的宫灯,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视线。过年时,几乎家 家户户都要买上几对红纱宫灯挂在门口,为明年的生活讨个好彩头。看到门口络绎不绝的买灯的人,把灯笼推向大市场的想法在张风军的脑子里冒了出来。

    张风军:我觉得这个产品一定能在市场上有销路。那时候天安门上就挂,重大节日也有的挂,我们这里是会做,没有把它走向市场。那我从部队回来了以后,就愿意把这个东西推向市场。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把灯笼推向市场,张风军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在哪里?怎样才能联系到他们?当时电话用的很少,发电报字数又不够,于是他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纸和笔写信。

    可那时候对市场一点都不了解的张风军,把信写给了谁呢?

    张风军:其实我也不知道写给谁,只写给什么市,什么县,什么单位,百货大楼、百货公司、百货站的负责同志收。

    张风军一个人在结婚用的小平房里,连着写了八天,一共寄出去整整八百封信!

    张风军:不停地写,写的手都累了酸了,晚上也加班写。我就是想看看写这信能不能起到作用。

    本以为八百封信从此石沉大海,可一个月后,各个地方的订单竟然像雪片一样飞来,加起来一共有六千多只灯笼,相当于那时候全村一整个月的产量!这可把张风军惊到了,他赶忙请来所有的亲戚朋友,来帮忙赶制灯笼。

    苏小婷:赶,有时候一晚上不睡觉,加班赶订单。

    杨素芬:吃完饭白天黑夜做这个。订单来的太突然,人们都好奇张风军是从哪里签来这么多的订单。面对疑问,张风军自己却一个字也不透露。

    记者:那时候有人像你这样写推荐信么?

    张风军:没有,任何人没有,这是我的秘密,我也先不告诉他们。

    记者:信里面写的什么?

    张风军:写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从部队回来的,我将来做什么,生产什么,多少钱一对宫灯,你们有这样的需求请跟我联系。

    原来就这么简单!到现在张风军都想不明白,自己只花了八百元钱,就赚到了一万多元!这也让他当上了村子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王满仓:过去要是挣一万块钱,就真是了不得,乡亲们都很羡慕,说他有本事,有能耐。

    可那时候,通过写信这种方式推销,一来一往,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急脾气的张风军,干脆提上两只灯笼,直接坐着火车去找客户。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张风军: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包括贵州的毕节、六盘水,云南的昆明、大理,到西边的新疆、乌鲁木齐。就是全国基本上都走到了。

    有的时候火车没票了,张风军就铺一张硬纸板,在硬座下面的地板上睡两三天。就这样他几乎坐遍了国内所有的铁路线。火车票越攒越多,发回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这些订单,让他盖了当时整个县城唯一一座二层小楼。

    然而1992年1月的一天,就是在这栋二层小楼里,全家人都在等待去了牡丹江的张风军回家过年,可左盼右盼,人没等回来,却等来了一封令人恐惧的电报,看到只有十二个字的电报,家里一下子炸了锅。

    王满仓:他出去跑业务,我们在家做灯,当时特惊讶。

    苏小婷:家里没电话,光着急,没办法。

    张风军在牡丹江到底怎么了?家人的焦急与反常被乡亲们看到之后,一个传言在村里很快扩散开来。

    王满仓:大家都在议论,不行了,张风军在那边得了病,跑业务被车压了。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苏京聚:也没准是不行了,也没准是死了,人家电报上不愿意说是死了。

    苏更申:我们农村一死人就放炮,村里人们都议论,听吧如果要是一放炮,可能就是风军死了。

    关于张风军死在了牡丹江的传言越传越多,甚至有的亲戚朋友开始背着他的妻子,悄悄商量着为张风军操办丧事。

    王满仓:家里准备准备,买布卖袍什么的。

    苏京聚:不行就在那边火花,把骨灰带回来吧。

    亲戚朋友为什么要给张风军准备后事呢?那封十二个字的电报,究竟写了什么?

    苏京聚:电报上就说“脑出血,病危,快速赶到牡丹江。”

    原来,张风军去牡丹江送货的时候,客户突然说他的灯笼不够新颖,反悔了!马上就要过年,张风军急坏了,着急加上劳累,在一天下午,他突发脑溢血,晕倒在了宾馆的厕所里。记者:当时还有意识么?

    张风军:没有,什么都不知道,我去厕所我知道,但是怎么晕倒的,在哪晕倒的,都不知道。

    几个小时后,张风军被当地人发现,紧急送往了医院抢救。那一年,全家人过了一个永远忘不了的春节,苏小婷在家里等着丈夫,丈夫在医院里想着回家。

    苏小婷:我每天晚上自己掉泪,白天还得坚强。这是他一辈子最难的时候,也是我最难的时候。

    两个月后,他被大舅聚接回了家,然而没休息多久,张风军竟然又要去东北,卖灯笼。

    张风军:我出了事了别人觉得我做不好了,我就越要做好,我东北三省每一个城市我就去遍了。

    苏小婷:节假日、周末、过年从来没在家待过。家里装修两三个月了,他连开关都不知道在哪儿。

    张风军:好了,走吧,走吧。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因为卖灯笼赚了钱,张风军的创业故事被刊登在当时的一本畅销杂志《华北民兵》上,一个月内,他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几十个城市的来信,其中一个 编织袋厂工人写来的信,引起了张风军极大的兴趣。看到信的第二天,他就赶往张家口蔚县,这一次,他没有带回订单,而是带回了一个人。

    张风军:他给我写信,我去找他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人从他的来信,接触他,看他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人是个人才。

    记者:当时给他写信的人里有亲自找过谁么?

    张风军:就找过他。

    他就是张风军带回了来的人——史有全。他当时在蔚县一家编织袋厂做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37元。史有全在做灯笼上有着惊人的天赋,看到张风军的报道后,就把自己的作品设计图附在信里,寄给了张风军。

    张风军:做得活灵活现的,有点儿民族特色,你想象不到的灯笼,他都能鼓捣出来。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原来,只会卖灯笼,不会做灯笼,一直是张风军心里的一块硬伤,所以他一直都在苦苦寻觅一个“技术型”的人才。直到遇见了史有全,张风军终于敢确信,他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为了请史有全来藁城帮自己做灯笼,张风军提出了他创业以来,最傻的一个条件。

    张风军:他没往公司里投一分钱,但是有他50%的股份,这么傻的人就是我。

    史有全:他做业务非常非常有一套,所以这也是我的短处。

    就这样史有全成为了张风军的总经理,后来事实证明,张风军拱手献出的50%的股份一点都不亏:转了行的史有全,凭着自己做灯笼的才华,为张风军做出了一件改变他们命运的大事。

    这是纯手工的蔚县剪纸,在薄薄的宣纸上绘制、渲染而成,是史有全的祖传绝技。这些小巧精致、色彩艳丽的剪纸本来与灯笼完全不想干,可经过史有全的创新与结合,竟然与灯笼合二为一,形成了画面里的这种全新的灯笼:纸雕宫灯!

    彭中华:年轻人会觉得这是个非常时尚的东西,挂在家里很喜庆。因为有了史有全,一年之内,张风军的灯笼销量就从之前的每年十万多只,猛增到了一百万只!一只灯笼的成本也降低了一大半。而二十年前俩人通过的信,和张风军在杂志上的那篇报道,史有全至今仍然珍藏着。

    史有全:这是我当时把这一页(撕下来),这已经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你看,宫灯状元,上面写的非常清楚。

    记者:纸都黄了。

    张风军:他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

    王满仓:不是感觉默契,实际上很默契很默契。

    刘翠:他俩就像一对鸳鸯一样,缺一不可。

    找到了默契的搭档,张风军心里有了底气,他开始酝酿一件更大的事儿。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全国上下都在忙着庆祝的时候,张风军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把灯笼通过奥运会,卖给全世界!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张风军:我说咱们跑跑奥运吧,一下子就把咱们的企业名气做大了,提升咱们企业产品品牌了。我们就跑。

    张风军说的“跑”奥运,就是申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特许商品。可是,“跑”奥运,压根不比运动员跑进田径决赛容易。不知道如何申请奥运会特许商品,不知道竞争对手是谁,不知道奥组委会不会喜欢自己的灯笼,张风军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想做成这件事的决心。

    张风军:我的产品好,我只要努力一定会申报成功。

    2005年,什么都不知道的张风军,只凭着一股子“轴”劲儿,像他当初坐着火车卖灯笼一样,提着灯笼带着史有全,来到了北京。

    史有全:第一次我们去没做过特许商品,所以第一次非常陌生。

    张风军:当时奥组委住7楼,我们就住9楼等着他。

    等了两天之后,他们终于见到了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成员。他叫郭鸣,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会长,也是奥组委特许商品委员会的成员。一件商品能不 能成为奥运会特许商品,都要通过他们考察决定。可没想到张风军与郭鸣的第一次见面,就碰了一鼻子灰:奥组委的人对宫灯根本就不了解。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郭鸣:全国当时找到我们的一共有22个行业,二三百家企业。里面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民间工艺,比如像剪纸、中国结、风筝,宫灯不像中国结、风筝这么出名。

    竞争对手多,产品又不出名,自己又对奥运会的规则更是一窍不通,张风军和史有全只得从头学起。他们从书店买回了一千多块钱的奥运书籍,便回到了藁城。回到村子里,他们的这次“申奥”之旅,在村民们看来,更是成了一个笑话。

    王满仓:说他大胆,异想天开,他申请不成,不可能的事。

    成立杰:就一个小破厂房,占地几间房子,不起眼,当时都不看好。我想都不敢想。

    这些话张风军一句都没听进去。三个月后,他们带着史有全设计的第一套灯笼,再次来到北京,没想到,精心设计出的灯笼还是被否了。

    史有全:这是当时设计的奥运项目,场地,北京的名胜古迹。

    郭鸣:我们的理念就是要有中国的元素,要有北京的特色,另外这个东西要让老百姓喜欢。虽然加入了奥运的元素,可还是没有达到奥组委的要求。原本以为灯笼不可能再登上奥运会的平台了,然而就在临走之前,张风军去参加的一次活动,却逆转 了整个事情的局面。2005年11月,张风军和史有全拿着两张赠票去了鸟巢,观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会,当他们看到五个吉祥物的时候,突然觉得希望来 了。

    史有全:当时我就有灵感了,五个福娃,为什么不把五个福娃做成五个宫灯。

    说做就做,这一次史有全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好了一套五个颜色的福娃宫灯。张风军带着五个福娃宫灯第三次去了北京,这一次终于通过了。

    成立杰:很多人都说张总了不起,当时人们都想象不到去做奥运特许商品。

    李敬远:作为我们灯笼这个产业能走入奥运会,这是很大的荣誉。

    产品这一关是通过了,可一个更大的问题却摆在了张风军的面前:想要生产奥运会特许商品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张风军的小作坊想要达到 这些要求,就必须改造,还要通过奥组委的实地考察。张风军算了一笔账,改造需要至少40万元,奥组委若是通过了,就可以顺利生产特许商品,万一没通过,不 仅产品的验收作了废,这40万也全白扔了。改,还是不改,成了困扰张风军最大的问题。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张风军:如果申办不成,花掉40多万,就完了。但是我一定要弄成,就这个决定,我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

    可那时,距离奥组委来藁城张风军的厂子考察,只剩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了。要想把手工小作坊,变成符合奥运会特许商品生产标准的企业,其难度就好比将一艘小渔船,改造成冲锋的快艇,需要从里到外的蜕变。

    前三个月,张风军和史有全先后三次南下深圳,买回了60多台当时最先进的激光雕刻机,将之前沿用了几十年的手工雕刻,全部改成了机器批量化生产。

    郭鸣:我记得一下子进了60多台,车间里一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工艺美术行业还可以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它。

    60台机器买回来,没地方搁,张风军就又花了半年的时间,向政府申请,把之前占地只有20亩的厂房,扩大到240亩,并建起来全国唯一一家宫灯博物馆。

    王普增:我们财政资金当中,我安排一部分资金来扶持他,把市政府老的国有企业一个很好的厂房,以很低的价格,由他经营。

    等到200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张风军的企业也迎来了奥组委的考察,结果出人意料的好,一次便通过了!张风军的灯笼厂,也因为奥运会的契机,完成了自己质的蜕变。

 

[致富经]打着灯笼找财富

    张风军:之前是一个小作坊,现在是大公司。人家如果不跟你提这个标准,你不会猛干猛闯,结果干好了。

    郭鸣:因为他们之前做了大量的技术进步的工作,引进新技术。他们做好了准备,所以奥运这个机会来了,他们就抓住机会了。

    果然,这次蜕变,不仅让张风军的灯笼登上了奥运会的平台,还让他的营业额在两年之内,再次翻了十倍!

    郭鸣:第一个订单,两三个月十万件。

    记者:十万件的订单在工艺美术这块算大的么?

    郭鸣:大的,在我们这儿算大单子,一般中国结才一两万一两万的订。

    成立杰:以前是我们出去找客户,现在都是客户来找我们。

    彭中华:这个东西年轻人也很喜欢,非常时尚

    有了“申奥”的经验,2010年,张风军顺利申请了上海世博会的特许商品,2012年,又成功申请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特许商品。现在灯笼厂的年营业额已经连续超过一千万元!

推荐访问:灯笼 致富 手工 【致富经20130227期】手工灯笼制作致富 手工灯笼制作方法 手工小制作灯笼

致富创业网 www.csyzzm.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致富创业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