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 种植 - 加工 - 创业 - 骗局 - 问答 - 百科 - 节气 - 民俗 - 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创业网 > 养殖致富 > 鳄鱼 >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专业版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专业版

来源:鳄鱼 时间:2020-06-15 点击: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专业版

  论文题目: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研究生专业:

 经济管理专业

 研究生学号:

 14037

  研究生姓名:

  冯宝珠

  工作单位:

  通辽市环境保护局

  指导教师:

 梁先桃

  12 月 2 日

  内蒙古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引

 言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 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健康, 并且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连续发展, 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为此,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应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环境保护, 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计划, 建立农村环境管理新体系, 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形成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及其对策研究

 冯宝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措, 目的是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产条件、 生活环境, 进而实现农村经济、 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然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 农村经济建设和乡镇企业不停发展壮大,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不停加剧。

 过去, 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工业和城市, 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 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并且直接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健康。

 同时, 由于水域、 土壤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污染也使农业大幅减产, 甚至通过水、 大气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着城市居民, 近期闪现的“ 三聚氰胺事件” 即是最好的例证。

 笔者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理性思索, 结合多年农村工作实际, 认为: 当前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不采纳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瓦解农业基础条件,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所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必需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问题来抓, 不能重蹈工业化“ 先污染, 后治理” 的老路子, 要全力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连续发展。

 一、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 一) 水资源短缺、 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一方面, 我国农村用水保障优先性大大低于城市和工业, 所以在水资源总体担心的状况下, 农村的缺水问题特别突出。

 通辽市奈曼西湖曾经是奈曼旗及周边地区的一个度假胜地, 那时水库的面积到达了 4 万多亩, 相当于 100 个颐和园水面的面积, 由于连年干旱, 来水减少, 西湖水面逐年萎缩, 在几年内就彻底干枯了。

 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人畜用水普遍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管, 供水设施和用水器具简陋, 所以, 农村饮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多种水型地方病问题。

 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的压力, 导致了我国农村总体用水安全性较差,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水量问题。

 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总量为 2300 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 4。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受人口密度、 经济结构、 作物组成、 节水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 全国每年农业正常见水缺 300 亿立方米, 农村之中有 8000 万人口、 6000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通辽市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对贫乏的地区, 境内分布着 100 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和近千个天然湖沼。

 据通辽市水文勘测局监测, 通辽市已有 80% 的大中小型水库干涸, 其余的水库也因蓄水不足正面临着干枯的危险。

 同时, 由于受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影响,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 40% , 仅有不到 14% 的村庄有供水设施, 并且用水器具质量和效率不高, 处置设施也十分简陋, 供水保证率比较低。

 一些地方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 直接从河道、 坑塘、 浅井取水, 水源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

 此外, 近年来气候变化程度很大, 干旱严重现象明显, 地表水水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泉水枯竭, 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工农业争水、 城乡争水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调研发明, 通辽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400 立方米, 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八分之一。

 2、 水诘责题。

 水诘责题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息息相关, 特别是高氟水、 高砷水、 苦咸水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据相关部门统计, 当前全国有 1.9 亿农村人口饮用水, 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其中, 有 6300 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 3800 多万人饮用苦咸水, 饮水含氟量大于 2 毫克每升的人口数约占病区总人口数的 40% ,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还有 200 万人受到饮用水砷污染的影响。

 另一方面, 随着工业和城乡废水排放量和农药、 化肥用量的不停增加, 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 超标指标不仅包含传统的感观学指标, 还包含越来越多的化学指标。

 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通过净化和消毒, 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 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 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大部分牧区, 牧民的饮用水井周围基本都有厕所、 粪坑、 牲畜圈和污水沟等污染源, 卫生条件非常差。

 通辽市地表水水质评价总河长的 82.86% 属于比一般农业用水还要差的水质。

 饮用水水质不及格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与污染和用水卫生相关的饮水困难、 水型地方病、 传染病等问题十分突出。

 据相关资料反映, 我国华北、 西北、 东北和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 轻者形成氟斑牙, 重者造成骨质疏松、 骨变形, 甚至瘫痪, 丧失劳动能力。

 饮用高氟水引起的各种病症难以治愈, 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由于饮水不安全, 有的地方还所以暴发伤寒、 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 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坐落于内蒙古开鲁县的三十方地村在没有改水以前, 由于村民长期饮用浅层低质地下水, 从而造成该村大多数村民体质较差, 一些癌症等高危病发病率较高, 村民的平均寿命要比周围各村的寿命低 2—5 岁。

 3、 改水问题。

 当前, 高氟水、 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已被列为国家“ 十一五” 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是机制问题, 国家财政投入问题, 技术适宜性与供水模式选择问题, 以及农民教育技术水平和生活习惯等问题的存在, 大大制约了我国的改水进程。

 据相关部门调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生活水平偏低, 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占到了农村总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人口的 66% , 并且多数为户建、 户管、 户用的微小工程。

 其中, 农村供水规模大于 20 立方米天天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34% , 供水规模大于 200 立方米天天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 14% , 1000 立方米天天以上规模的集中式供水不到 2% , 并且现有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规模比较小, 工程设施十分简陋, 多数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 无净化措施和检测手段, 给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调查, 通辽市科尔沁区农村牧区采纳集中式供水工程( 已上自来水工程) 人口有 28.95 万人, 占总人口的 56% , 采纳分散式供水工程( 未上自来水工程) , 即采纳手压井或自吸泵的方式提取浅层地下水的人口为 23.11万人, 为饮水不安全人口。

 在城乡结合部有 3 万人, 虽已安装自来水工程, 但饮用水水质铁锰含量超标, 属于饮水不安全人口, 科尔沁区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为 26.11 万, 占科尔沁区农牧民总数的 50% 以上。

 ( 二) 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卫生状况差。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

 生活垃圾、 人畜粪便、 养殖废物、 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导致大部分农村“ 脏、 乱、 差” 现象严重。

 1、 生活垃圾问题。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停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

 据相关部门统计, 全国每年约产生 1.8 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 其中绝大部分露天堆放, 不可降解的无机物长期堆积, 易腐有机部分在腐败细菌作用下降解后, 产生渗滤液, 是蚊蝇、 细菌、 病毒的孳生繁衍场所, 也是水体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污染源。

 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或牧区, 由于没有生活垃圾的专门收运和处置处置系统, 很多地区的田头、 路旁、 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2、 污水问题。

 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推广, 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问题也日趋严峻。

 抽水马桶等用水器具日渐普及, 各种洗涤剂的使用也日渐增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加, 农村居民的用水量、 污水排放量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均大大增加。

 据通辽市环保部门对全市 9 个旗县市区监测表明, 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约为 29—35 升, 化学需氧量、 总氮和总磷的人均排放负荷分别为 29.1 克天天、 0.4 克天天和 0.46 克天天。

 据国家权威部门年统计, 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达 320.5 万吨, 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 283.1 吨, 总磷日排放量约为 56.6 吨。

 由于农村地区缺少污水处置设施, 生活污水基本上未通过任何处置便直接排放, 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土壤、 地下水等产生“ 二次污染” 。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城乡结合部, 由于城市工业迅猛发展, 污染物及排污量的增加, 造成地下水铁锰含量及三态氮含量超标, 铁离子含量在 1.14- 1.17 毫克每升, 远大于国标 0.3 毫克每升, 锰含量在 0.43- 0.44 毫克每升, 大于国标 0.1 毫克每升 。

 我区在采纳自来水供水人口中, 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 3 万人仍饮用这种铁锰含量超标水, 急待改善。

 3、 排水设施问题。

 当前, 我国对农村雨水、 污水的收集和排放也缺乏系统计划, 农村大多没有排水系统。

 一些靠近城市、 经济发达的农村建设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 但雨污不分离, 部分村庄利用自然沟或撇洪渠铺设了简易的排水管渠, 污水就近排入各沟渠, 不经处置直接排入四面水体, 雨水则任意排放。

 相关调查表明, 北京、 甘肃、 宁夏、 山西、 内蒙等地的农村分别有 20% 、 58% 、 23% 、 28% 和 60% 的农户生活污水自由流淌。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例如北京郊区, 建有公共下水管道, 农户污水进入公共下水管道, 但进入公共下水管道的污水也不进行任何处置, 最后依旧直接进入水体。

 同时, 由于农村环卫管理微弱, 加之村民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常常随意向沟渠倾倒生产废物和生活垃圾, 使得沟渠常被垃圾堵塞, 致使街巷污水漫流, 严重影响周围环境。

 通辽市 一次强降雨, 致使城区内的人员溺水死亡事故, 也透视出通辽市排水设施中存在的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问题。

 ( 三) 种植养殖废物产生量大, 综合利用效率效益低。

 我国农业日渐集约化的发展, 打破了种养、 农牧之间的紧密联系, 大量种植、 养殖废物得不到有用利用, 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 堆放或无控焚烧,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地力损伤、 环境污染, 对生态环境和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1、 种植业废物问题。

 我国各类种植业废物每年产生量约为 7.8 亿吨, 种类达 20 多种, 其中稻草 2.3 亿吨, 玉米秸秆 2.2 亿吨, 豆类和杂粮的作物秸秆 1 亿吨, 花生和蔬菜废物等近 2 亿吨。

 此外还包含大量的饼粕、 酒糟、 甜菜渣、 食品工业下脚料以及植物废物如草、 树叶等。

 作物秸秆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仅从能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 这些秸秆资源中可利用量为 2.8—3.5 亿吨, 如产气率按 0.48 标准立方米每公斤估算, 每年可产生 850 亿标准立方米甲烷。

 我国人均资源量低, 如对种植业废物加以充足开发、 综合利用, 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就既可缓解农村饲料、 肥料、 燃料和工业原料的担心状况, 又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连续协调发展。

 然而,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十分低下。

 当前, 全国农村生活用能源仍有 57% 依靠薪材和秸秆, 由于利用以直接燃烧为主, 热效率低, 大量烟尘和余灰排放使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据相关部门统计,

 全国农民生活年使用薪柴 2111 亿吨, 热能利用率仅为约 10% 。

 大量采伐和分散直接燃烧破坏了生态、 污染了环境, 导致有机质不能还田, 土壤质量下降, 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同时, 由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相关技术研发、 技术应用、 技术创新等做得还很不够, 导致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 质量差、 利用率低、 商品价值低, 难以实现产业化, 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养殖业废物问题。

 近 20 年来, 我国禽畜养殖业年均增长 9.9% , 带来了大量的养殖废弃物。

 , 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 33 亿吨, 估计到 将到达 45 亿吨。

 然而, 我国畜禽粪便的还田率仅为 30—50% , 散落的、 未经安全处置的粪便所产生的硫化氢、 氨、 二甲硫醇等恶臭气体, 通过大气污染、 氮磷和微量元素污染、 重金属污染、 兽药残留污染、 病原菌污染等方式, 威胁着环境、 饮用水源和农业生态安全。

 养殖废水含有的禽畜粪尿、 残余饲料、 残余兽药、 重金属离子和致病菌等, 严重污染着我国农村地上水环境、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破坏农村环境卫生。

 当前我国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已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化学需氧量的总和。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 全国 1.4 万余家规模化养殖场中 80% 的废水都直接排入水体, 并且分散养殖场( 户) 大部分废水和粪便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置都直接排放或任意堆放, 严重危害着环境。

 ( 四) 土壤环境恶化, 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农村土壤面临着来自城市污染和农村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 污染日益严重, 耕地数量减少、 质量退化、 土壤污染、 水土流失等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1、 耕地数量和质量问题。

 我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32% , 即便后备土地资源全部开垦为耕地, 我国人均耕地也仅及世界的 36%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 1996 年为 1.301 亿公顷,

  底锐减到 1.234 亿公顷, 7 年之内净减少了 5% ,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耕地面积在 1.2 亿公顷以内, 人均占有量已抵“ 红线” ,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数量不停下降的同时, 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下降。

 我国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

 土壤有机碳库逐年减少, 全国耕地几乎概无例外地需要补充氮素, 缺磷与缺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钾的耕地分别约占总面积的 1/ 2—1/ 3、 1/ 4—1/ 5。

 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 土壤矿化, 加之秸秆还田率低, 土壤有机质补源不足,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战略安全。

 2、 土壤污染问题。

 首先, 农药、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使用污水浇灌, 给农田土壤带入了大量汞、 镉、 铅、 铬、 砷等重金属, 以及氮、 有机氯化物、 酚类等污染物。

 我国农田化肥施用水平普遍较高, 平均 368 公斤每公顷, 一些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化肥施用水平更是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 225 公斤每公顷的安全上限。

 大量施肥不仅减少了施肥增产的效果, 并且还会造成土壤板结、 污染, 最终失去可耕性。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农药总施用量达 131.2万吨, 平均每公顷施用 14 公斤, 高出发达国家一倍, 其中大多数是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 由于土壤污染导致各种有毒元素在土壤和食品中富集, 给居民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据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 1200 万吨,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00 亿元。

 其次, 农膜等“ 白色污染” 也给土壤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 每年我国农膜残留量都在 35 万吨以上, 残膜率达 42% , 严重影响了土壤结构和性状。

 3、 水土流失问题。

 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停扩大,

 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 50000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55% 以上, 仅水蚀面积由 50 年代的 116 万平方公里就扩大到 的 0 万平方公里左右, 待治理面积达 113 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每年带走约 50 亿吨沃土, 北方土地的“ 沙化” , 南方土地的“ 土化” , 使我国每年损失耕地 6167 万公顷。

 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 每个省( 市、 区) 都有发生。

 黄河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 3700 万吨每平方公里。

 黄河每年有 16 亿吨泥沙输入三门峡, 其中 4 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 12 亿吨入海。

 江河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 带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走大量的土壤, 使山区土层变薄, 质地变粗, 土壤结构遭破坏, 土壤的蓄水容积减少, 甚至完全丧失蓄水能力, 致使暴雨时入渗减少, 径流量增大, 江河湖泊淤积严重。

 新中国建立以来, 全国水库、 塘坝淤积库容达 200 亿立方米, 相当于损失库容 1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200 座, 直接损失 100 亿元。

 此外, 水土流失也成为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首要根源, 当前全国 20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地区。

 历史上的通辽市曾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疏林草原, 具有良好的森林草原植被。

 但多年来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及人为破坏的影响, 通辽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面积逐渐扩大, 已经成为了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沙地面积一度曾到达 4086 万亩, 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 52.7% 。

 二、

 导致我国农村闪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致因很多, 最突出的是人口压力过大、 滥垦、 滥牧、 滥伐、 滥采、 滥用水资源、 粗放式农业生产、 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乱排、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环保建设资金不足,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不力、 农民环境意识低下等因素。

 一是人口压力过大, 诱发并加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 加剧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 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为 85 人每平方千米, 远远超过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干旱地区 8 人每平方千米、 半干旱区 20 人每平方千米的承载力标准。

 为了维持人口增长、 收入提高所造成的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 人们不停提高资源利用强度、 扩大资源利用范围, 从而导致乱垦、 滥伐、 过牧等现象, 使环境因不停超载而遭到破坏, 闪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在人口增加、 需求不停上升和当地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闪现了“ 需求上升—→土地超载( 如过垦、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过牧) —→环境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 —→土地生产力下降—→资源投入量增加( 扩大垦殖、 放牧范围等) —→需求上升—→土地超载” 的恶性循环。

 二是“ 五滥” 是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因素。

 所谓“ 五滥” , 是指滥伐、 滥牧、 滥垦、 滥采、 滥用水资源。

 第一是滥伐。

 滥伐林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

 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 200 万公顷以上,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使 1/ 3 以上的土地沙化。

 第二是滥牧。

 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 50%—120%, 有些地方甚至高达 300%。

 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 沙化。

 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 20 世纪 70 年代的 70 厘米下降到当前的 25 厘米, 昔日“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地方, 变成了“ 老鼠跑过现脊梁” 。

 第三是滥垦。

 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无计划、 无节制地开垦, 导致土地沙化。

 1958年到 1973 年, 内蒙古曾闪现两次开荒热, 造成 130 万公顷以上土地沙化。

 第四是滥采。

 沙区滥采中药材、 搂发菜以及无序采矿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 使大量植被破坏, 直接导致土地沙化。

 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 1300 万公顷, 其中 400 万公顷以上已经沙化。

 第五是滥用水资源。

 部分地区还沿用大水漫灌的落后方式, 造成土地盐渍化。

 据甘、 宁、 青、 新四省区统计, 已有 1500 万公顷以上土地盐渍化。

 由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用的管理, 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 形成土地沙化。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上游不停超量采水, 下游 270 千米河道断流, 造成 35 万公顷胡杨林枯死, 1 万公顷以上农田被迫弃耕, 6 万公顷以上草场退化。

 “ 五滥” 给我国农村带来了生态灾难。

 三是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面源污染。

 农田化肥投入逐年增加,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化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化肥用量为 4339.5 万吨, 超过世界总用量的 1/ 3, 居世界之首;

  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已高达 4500 万吨。

 据估算, 化肥氮的损失中对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形态的氮素总量约为其施用量的 19.1%。

 , 我国农田化肥氮通过损失进入环境的数量达480.8 万吨左右。

 这些氮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 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

 过分使用化肥导致了严重的非点源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 如太湖非点源污染一半以上的氮磷来自化肥使用。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是造成面源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

 1990 年起, 我国农药生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近 20 年来, 农药使用量每年基本稳定在 23 万吨左右, 各种制剂约 120 万吨, 已注册登记投入使用的农药有用成分品种约 600 多种。

 据 — 统计数据分析, 全国平均农药使用水平为 13.73 千克每公顷。

 当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高毒农药品种仍占相当高的比重。

 据统计,

 我国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毒品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 37.4%。

 长期、 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 地表水、 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

 四是畜禽养殖、 农村生活污水已成重要污染源。

 畜禽养殖污染已不容忽视。

 几乎每个大城市周边都有许多养鸡场和养猪场, 排放大量粪便与有机废水。

 早在 1995 年, 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 25 亿吨, 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 3.9 倍。

 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排入水体前处置过。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加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 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起来。

 我国农村天天约产生 35 万千克的生活垃圾。

 特别是近年来的东部沿海地区, 来自城市、 乡镇和农村的化学需氧量排放物每年约为 800 万吨, 高出工业排放总量的 35%, 且以年增长高于 10%的速度递增。

 由于资金、 技术有限,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人口分散、 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置等多种原因, 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置厂的建设及容量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不少村镇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流, 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 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五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 三废” 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 未经妥善处置排入大自然, 污水通过河流广泛渗流到农村。

 同时, 许多能耗大、 污染重的化工、 造纸等企业, 在城镇中难以立足, 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微弱和农民致富心切, 以联营、 设分厂、 扶助、 技术转让等名义, 纷纷下乡进村。

 所以, 乡村企业多为电镀、 印染、 造纸、 化工、 炼焦、 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

 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 装备陈旧。

 此外, 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 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 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 缺乏环境综合整治计划, 布局不合理, 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当前, 乡村企业呈现“ 多、 小、 散” 的格局, 工艺陈旧、 设备简陋、 能源消耗高,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此外, 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无力负担污染治理费用。

 当前, 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1%增加到 45%,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数量如此庞大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六是环境教育严重滞后, 农民环境意识普遍低下。

 过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环境保护, 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 在处置环境与经济关系时, 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 以致在决议时,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走“ 先污染、 后治理” 的弯路。

 同时, 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微弱是造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农民落后的生产、 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 农村生产技术落后, 信息资源匮乏, 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 生活习惯。

 据研究, 超过 1/ 3 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的, 有 65%的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 84%的农民会超过规定标准剂量用药。

 农民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 观念上难以改变, 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 滥用化肥和农药; 卫生意识差, 垃圾随处扔; 前茬秸杆影响后茬, 就一烧了之, 等等。

 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 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 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 短期内难以根治。

 七是环保建设资金不足,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不力。

 我国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 集体投入和农民自身筹资和以工代资。

 然而, 我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不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 8% , 并且近年来该比值还略有下降趋势。

 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小、 分散, 实用技术缺乏, 运行成本高, 回报少, 建设周期长等特点, 而传统的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融资方式, 更适用于大规模、 高回报、 政府大力扶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资金不足, 集体作用弱化, 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 运行不足问题。

 当前, 全国 20 世纪 70 年代修建的农村堤坝、 水库、 水渠等水利设施, 大多由于年久失修千疮百孔, 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研究表明,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 的资金需求大约为每年 亿至 3000 亿,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与落后的农村金融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 相当部分县级环保局经费担心, 监测设备陈旧落后。

 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 乡镇环保基本处于无人、 无经费、 无装备的“ 三无” 状态, “ 无人管环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保、 无力管环保” 的现象普遍, 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职能很难得到发挥, 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同时,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 畜禽养殖污染、 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 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据调查, 通辽市科尔沁区有 124 处自来水工程, 属 80年代初期自筹资金和政府利用贷款建造的自来水工程, 供水方式多为压力罐或直供, 存在着设计不合理, 材料不及格, 施工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三、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一) 要切实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计划。

 要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 以改善和稳定农村环境质量为目的, 结合各地自然、 社会、 经济和生态条件, 在环境功能区划、 污染源现状调查和环境容量核算的基础上, 编制好各地新农村建设环境计划, 用以指导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各级政府制订环境决议提供依据, 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推进。

 在编制计划过程中, 要立足当前实际, 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当的超前性, 要把环境建设、 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 与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 在环境计划上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确保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

 使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清醒地熟悉和认真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紧迫感, 真正把环境保护提上工作日程, 纳入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 从方向上、 制度上确保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频共振。

 ( 二)

 要统筹处置好“ 两个关系” 。

 一是要正确处置好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关系。

 要注重城乡发展的系统性、 互补性和协同性, 根据“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城乡联动、 整体推进” 的原则, 编制《 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

 要积极引导农民采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增强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

 要采纳严厉措施, 有用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城市污染向郊县转移。

 二是要正确好处置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关系。

 我国具有地形复杂、 生态类型多样、 各地发展差异大的特点。

 所以, 在处置差别区域环境问题时, 要遵循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国家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 对差别区域实行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严禁开发, 这是实行分类指导的基础。

 要依此确定差别区域的环境“ 准入门槛” , 设置差别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

 要在差别区域之间建立协调机制, 既激励和支持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组合, 又要共同采纳措施, 防止落后生产技术、 设备或关闭企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

 ( 三)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

 当前,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加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农业结构与农业增值、 农产品质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所以, 加快农业进步,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主基调。

 要正确掌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性特征, 在突闪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 农工科贸的一体性、 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强化资源节省、 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

 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因地制宜地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 依据整体、 协调、 循环、 再生的原则, 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到达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要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建设, 加强有机食品, 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地培育和发展力度, 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 防治耕地土质恶化, 农业资源污染, 使农业步入标准化、 质量化、 效益化、 清洁化的可连续发展轨道。

 ( 四) 要开展好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要科学施肥, 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复合肥。

 根据土壤条件、 作物种类, 采纳氮肥分次施用和控制合理施用量, 推广“ 平衡施肥技术” 。

 提倡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这样 既能满足各种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又能到达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的效果。

 试验表明: 复合肥造粒后可增强养分缓释性, 减少养分流失, 在增产 5%

 — 10 % 的情况下, 氮素利用率可提高 21.9 % 。

 也可在氮肥中添加硝化阻滞剂, 减缓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使无机氮逐渐释放, 提高作物对氮的利用率。

 大力实施节水浇灌, 由漫灌、 畦灌逐步改为喷灌或滴灌, 减少氮、 磷组成成分的流失。

 大力推广生态增肥和杀虫技术, 如采纳一般作物与大豆等固氮作物混合种植方法, 利用作物自身的固氮性能, 减少化肥的使用, 并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科学选择施肥时机, 避免肥力流失。

 二要加强生物防治, 推广无公害农药, 利用自然生物因素, 限制害虫突发危害, 是可连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要大力推广利用害虫天敌以虫治虫技术, 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力度。

 实践证实, 微生物农药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 一般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物制成的农药, 杀虫效率高, 可达 80% 以上, 不产生公害, 对人畜无毒, 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刺激植物生长。

 ( 五) 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环境保护。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果断关闭“ 十五小” 和“ 新五小” 企业。

 发展乡村工业, 要正确处置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 三同时” 制度。

 新建项目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工艺设备先进、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和安全有保障。

 外排污染物能到达国家排放标准和符合总量控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制的要求。

 建设项目的布局, 对经济发达而环境容量有限、 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要实行优化开发; 对发展潜力大、 环境容量充裕、 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实行重点开发; 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要实行限制开发; 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要实行严禁开发; 在大江大河沿岸和环境敏感地区, 要激励发展无污染、 低能耗、 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要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 确保饮用水安全。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 要高度重视乡村居民饮用水安全。

 要根据《 国家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要求, 科学合理地计划引用水源保护区, 并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 加强日常监管。

 果断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源, 制订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 积极开辟备用水源, 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要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

 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生活污水的处置: 对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应大力推广以小集中式的“ 一元化污水处置装置” 工艺为主; 对较为分散的广大农户应以推广“ 沼气技术” 工艺为主。

 生活垃圾的处置: 要根据“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的原则, 采纳分类收集, 可利用部分进行回收利用, 不可利用部分与氮、 磷、 钾混配复合肥。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加强集镇污水处置管网和垃圾收集储存设施的配套建设, 逐步改善乡村“ 脏、 乱、 差” 的面貌,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 六) 要建立农村环境管理新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环境管理点多面广, 当前乡镇尚无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 要单靠县( 区) 环境机构日常深入乡村, 已是力不从心。

 要真正把农村环境工作管起来, 必需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要参照计划生育、 国土管理的模式, 将管理机构延伸到乡镇, 为农村环境管理提供工作保障。

 要健全农村环境法制建设。

 过去, 我国的环境法主要针对的是工业污染与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 至多注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意到单项资源或农产品的污染问题, 而很难顾及农村,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对乡镇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中闪现的环境污染及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等方面, 缺乏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这就造成了农村的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困难。

 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前提,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创设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制机制。

 农业生态环境法制要适应农业国际化、 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与国际立法接轨。

 对水体特别是饮用水、 土壤、 空气、 蔬菜等食物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 应严格制订适应当地现阶段发展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

 在健全法制的同时, 还要加强农村环境的执法力度, 明确执法者的责任, 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 改善执法方式, 完善对执法的监督和稽查制度, 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用实施,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 七) 多方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环境面貌的根本改善和发展, 关键在于建设资金的投入。

 各地要切实利用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 根据新农村建设环境计划, 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坚持国家、 集体、 个人, 多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筹集环境保护建设资金。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认真落实地方配套。

 根据新农村建设环境计划, 扎实做好项当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

 根据当前的投资体制, 国家各相关部门都在对农村进行投入, 各地要统筹协调, 充足发挥各类项目总体效益。

 切实落实国家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杜绝“ 钓鱼工程” 发生。

 二是壮大集体经济, 在发展中筹集建设资金。

 农村的环境建设, 投资主体在乡村。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是解决农村环境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

 三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

 根据“ 谁投资、 谁经营、 谁受益” 的原则, 制订相应优惠政策,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激励和支持企业、 民间资金向农村转移, 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期, 动员广大农村居民, 以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完善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 充足调动广大群众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 八)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多途径有用控制乡村企业污染。

 城镇化是农村生态环境减压的有用途径。

 传统农业对以土地为核心的地表自然生态系统施压过重, 从而导致环境超载, 引发、 加重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 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因而, 需要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非农产业, 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 三产业以及空间转移, 使当地农村居民把生存或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放到非农产业上, 从而减轻农业人口对土地资源的依靠性。

 城镇化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

 城镇化是非农化的一定结果, 非农化必需以城镇化作为支撑。

 出于协作和效益的要求, 非农产业的发展趋向于在地域上集聚。

 城镇作为区域社会、 经济、 文化活动的中心, 是非农产业理想的集聚地。

 非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可以共享基础设施, 方便协作, 如财政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置厂, 避免乡村工业发展导致“ 户户点火、 村村冒烟” 的局面。

 此外, 必需从多途径推进乡村企业的污染防治。

 第一, 要加强乡村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计划, 乡村企业应合理布局、 相对集中, 以利于污染集中控制。

 第二, 要严厉执法, 果断依法打击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果断取缔、 关停“ 15 小” 企业。

 第三, 要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

 乡村循环经济应在三个层面发展, 一是提高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 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链; 三是发展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 尽量减少乡村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 延长乡村生态系统中的“ 能源” 循环周期, 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和良性循环。

 第四, 推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足、 附加值高、 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绿色产品” 。

 ( 九)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 应控制在差别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承载力范围内, 通过控制区域人口增长速度, 减少总需求量, 或降低总需求量的增长率速度, 从而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当前, 农村的环境保护处于起步阶段, 加上受传统意识的影响, 大多数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都较低, 环境道德意识较弱。

 所以要切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 提倡文明习俗。

 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环境公德以及环境法律观念。

 同时, 还应加大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农村学校开设环保课, 传播环保知识, 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比如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 秸秆还田能肥沃土壤, 并且让孩子们从小熟悉到破坏环境、 污染环境的危害, 让孩子们充足了解她们生活的资源基础和生态条件, 从小就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使她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充足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 公众的监督是农村环境监管的重要力量, 通过社会舆论及公众的举报, 可以对污染者、 生态破坏者以及执法者施加压力。

 政府要为检举者提供必要的利益保护以及相关的物质奖励, 并为她们提供有力的监督条件。

 这样, 既可充足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 又可激发公众的监督爱好。

 总之, 要建设好新农村就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 农业生态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

 把农村环境治理、 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各项具体措施的有用实施, 形成好的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 把各部门、 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共同治理好农村的环境问题, 以促进人类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美.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与防治.黑龙江环境通报,

 , 27(2): 19-21. [2]济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济南市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11 [3]济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济南市面源污染防治调查研究,

 [4]农业非点源污染工作组.控制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政策建议.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5] 《 中国环境公报》

 [6]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安全.中华环保互联网, 生物修复技术. [7]刘铮, 雷志松.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法制创新〔J〕.可连续发展,

 ( 2) : 96- 76. [8]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汇报. ( 5) : 5- 8. [9]林玉锁, 龚瑞忠.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3- 59. [10]王海燕, 傅泽田.农业资源与农业可连续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

 ( 2) : 22. [11]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业环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境与发展,

 ( 4) : 42- 43. [12]娄金华, 黄秉杰.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 高效生态农业的新期望〔J〕.农业经济,

 ( 3) : 21- 23. [13]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

 ( 1) : 33- 35. [14]王星龙.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农村环境与发展,

 , 22( 1) : 38- 40. [15] 孙濡泳、 李博、 诸葛阳、 尚玉昌编 《 一般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16]汝宜红编 《 资源管理学》

 中国铁道出版社,

  [17]

 蔡运龙著《 自然资源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中国 21 世纪议程》 ——中国 21 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郭宝森等主编 《 中国环境资源政策法规大全》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 <澳> 欧文· E ·休斯著 《 公共管理导论》 (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专业版 新农村 环境问题

致富创业网 www.csyzzm.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致富创业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