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 种植 - 加工 - 创业 - 骗局 - 问答 - 百科 - 节气 - 民俗 - 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创业网 > 养殖致富 > 竹鼠 >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

来源:竹鼠 时间:2020-06-07 点击:

文题解读 本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作者作品 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由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背景纵览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字词梳理

 1.

 粟.(sù)

  曳.(yè)

 数.(cù)

 罟.(ɡǔ)

  洿(..wū)

  丧.(sānɡ)

 死鸡豚.(tún)狗彘.(zhì)

 颁.(bān)

  白庠.序(xiánɡ)莩. 2.

 (1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

 ,计算)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密、细密)

 ⑤数罟不入洿池(,屡次)

 外将兵(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易量(命运)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矣(几、若干)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目、数量)

 ①愿得补黑衣之数(数数ǔùòshcshu 前诟虏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值”,价值)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通也(仅、只)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曲 (与“曲”相对,不弯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

 哉(发出、抒发)

 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之谋难以猝发(发出)

 ⑥大阉逡巡畏义,非常发)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出秀而繁阴(花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打开)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征发、派遣)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①百发百中发

 ④草木皆兵(士兵)乃出(军队)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②穷兵黩武(战争))

 ①非我也,兵也(兵器兵

 洞庭一湖(优美的)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胜利)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食也(尽)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受)

 ①驴不胜怒,蹄之(承胜

 (3

 ①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②五十者可以衣. ③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此处指一

 ④王无罪. ⑤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3.

  以时:按照一

  发:开仓放粮以赈救灾民。

 课文剖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 ,可谓费尽了心血。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于:对。焉、耳、矣:均为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

 凶,则移其

 民

 于

 河东

 , ,

 移其粟

 于河内;河东

 凶

 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 然

 。

 察邻国之政

 ,无

 如寡人之 用心者。邻 国之民

 不

 加

 少,寡人之民

 不

 加

 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老百姓没有更增

 多,

 何

 也? ? ”

 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

 孟子

 对曰:“王好

 战,请

 以战

 喻

 。

 填然

 鼓之,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 兵刃既

 接

 ,

 弃

 甲曳

 兵

 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

 ,

 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却扔掉盔甲拖着武器跑了。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或

 五十步而后止

 。以

 五十步

 笑

 百步,则何

  如? ? ”

 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

 百步耳

 ,

 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曰:“

 王如

 知

 此

 ,则无

 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 农时

  ,谷 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

 池

 ,鱼鳖里,鱼鳖之

 不可胜

 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季节进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

 养生丧死

 无憾也。

 养生丧死

 无

 材用不完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 憾

 ,

 王道之始也。

 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一带。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现在山西省西南部。粟(sù):小米,指谷物。亦然:也是这样。无如:好:喜欢。

 节,无意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y

  过。耳:罢了。

 无:通“毋”,不要。望:

  第二部分(第 2~4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战争的事例设喻,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 设喻说理

 “五亩之

 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

 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衣服了。鸡、猪、狗的畜养, 无失 其

 时 ,七十 者

 可以 食肉矣。百亩 之田 ,勿夺 其

 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 时 ,数口之家, 可以无 饥 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

  之义

 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

 颁

 白者

  不

 负

 戴

 于道路

 矣。七十者

 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

 衣帛

 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 ,然而 不

 王者, 未

 之有也。

 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狗 彘食人

 食

 而不知检

 ,涂

 有饿莩

 而不知

 发,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人 死 ,则曰:‘ 非 我

 也,

  岁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曰‘

 非我也, 兵也’

  ? 王无

 罪 岁 , 斯天下

 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 之民

 至焉。” 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第三部分(第 5~7 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 5 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第 6 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五亩: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宅:住宅场地。树:种植,动词。之:凑足音节,无实义。衣(yì):动词,穿。帛:丝织品。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鸡、狗、猪的畜夺:错过,失去。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ánɡ)序:指学校。商(殷)代叫序,路。莩(piǎ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罪:归罪,归咎,责备。斯:则,就,那么。至:到,此指归顺。焉:句末语气词。):使天下百姓归顺。

 主张,也是“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三组排偶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偶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 7 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结构巧解 应有态度教民养民发展生产本措施 孟子阐述使民加多的根的原因(以事设喻)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提出“民不如多寡人之于国也

  写作特色 1.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 2.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 3.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知识链接

 意动和使动的区别在于:使动是在实际上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当作某种东西。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2

 《晋书·嵇康传》:“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把形体看得和土木一样,自己不加修饰。)

 

推荐访问:寡人 题解 课文

推荐内容

致富创业网 www.csyzzm.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致富创业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