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 种植 - 加工 - 创业 - 骗局 - 问答 - 百科 - 节气 - 民俗 - 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创业网 > 养殖致富 > 养狗 > XX中医院经典病房实施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局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订)

XX中医院经典病房实施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局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订)

来源:养狗 时间:2020-06-15 点击:

附件 1 XXX 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建设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 XXX 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医经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院中医经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我院及中医经典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建议南通市中医药管理局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我院中医经典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中医经典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四条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中医经典科的指导和监督,科教科及医务科应加强对中医经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五条

 中医经典科应配备与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中医经典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

 中医经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可选)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七条

 中医经典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中医综合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并符合相关规定。

 第八条

 中医经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

 中医经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所在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黑蒸(洗)设备、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相应的专科设备及相应的康复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

 中医经典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中医经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经典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 9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经典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经典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经典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中医经典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 200 首方剂,重点掌握 100 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中医经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中医经典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

 中医经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中医经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中医经典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中医经典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经典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中医经典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经典学科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经典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相关专业 8 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我院中医经典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 8 人以上的中医经典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相关专业临床工作 20 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经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相关专业 10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我院中医经典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中医经典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中医经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经典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 100 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经典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经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中医经典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经典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经典科护士长是中医经典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我院中医经典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2 年以上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经典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经典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经典科应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基础上开展相关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五条

 中医经典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各类服务项目。

 第二十六条

 中医经典科应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 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七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经典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经典科应根据本科室专科特色和优势病种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条

 中医经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可选)、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经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知识,介绍本科室学术思想传承脉络、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经典科的内部装怖,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经典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学术思想传承脉络、本专业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经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科教处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试行,与上级相关文件相悖者以上级有关文件为准。

 附件:

 XXX 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7.人参养荣汤(《大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鸟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道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21.四乌贼骨一虑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感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牌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官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中医经典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辦》)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感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大承气汤(《伤寒论》)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汤(《医林改错》)49.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四逆汤(《伤寒论》)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68.道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辦》)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77.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83.膈下逐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辦》)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100.理中丸(《伤寒论》)

 附件 2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建设基本标准(建议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医经典科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增强中医经典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

 本要求旨在指导中医经典科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作为中医经典科科室评估和评审验收的依据。

 第三条

 中医经典科专科建设应符合“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稿)”的要求,并结合本要求进行建设和改进。

 二、基本条件 第四条

 中医经典科科室名称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8)12 号)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中医经典科病房床位数≥40 张或达到本院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 号)的有关要求,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

 第六条

 中医经典科诊疗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4 号),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医诊疗设备配置能够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七条

 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国中医药发〔2009〕23 号)和《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的有关要求,结合中医经典科特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第八条

 中医经典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9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比例≥2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20%。

 第九条

 中医经典科专科负责人临床专业方向与本专科优势病种一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任市级相关专业学术组织委员以上职务,具备组织实施本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进行疗效总结的能力。

 第十条

 中医经典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工作25年以上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任省级相关专业学术组织委员以上职务,在省内该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具备指导本专科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以及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和临床疗效总结的能力。

 第十一条

 中医经典科学术继承人从事本专业 8 年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具备全面继承本专科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和专科优势病种诊疗经验的能力。

 第十二条

 技术骨干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练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能够承担本专科建设的主要工作。

 四、医疗水平 第十三条

 积极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结合医院中医经典科有效的中医技术和方法,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十四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和样稿的通知》要求,对中医经典科各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定期完成总结分析报告。

 第十五条

 中医经典科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第十六条

 根据《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 普及版)》(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81 号)的技术目录,积极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疗法。

 第十七条

 中医经典科病房开展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90%,适应症选择准确、技术操作规范、临床疗效明确。

 第十八条

 中医经典科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 种,门诊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75%,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45%。

 第十九条

 中医经典科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技术,制定中医护理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制度并组织落实。

 第二十条

 中医经典科门诊中医治疗率≥95%,病房中医治疗率≥90%;专科优势病种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率≥95%,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达到 100%。

 第二十一条

 上级医师能够正确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并及时进行病例讨论,提高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水平。

 第二十二条

 中医经典科中医病历质量、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等方面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符合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相关要求,中医医疗质量应在全院处于领先水平。

 五、服务能力。

 第二十三条

 中医经典科门诊量高于本院一般专科平均水平,并逐年增加,优势病种门诊量逶年提高。

 第二十四条

 中医经典科出院人数高于本院一般专科平均水平并逐年增加;优势病种出院人数占所在科室出院人数的比例≥60%。

 第二十五条

 中医经典科病床使用率 90%,病床周转次数高于本院一般专科的平均水平,平均住院日不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一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

 第二十六条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

 第二十七条

 建立随访制度,出院患者随访率≥80%。

 第二十八条

 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不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 诊人次费用不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门诊人次费用。

 六、科研教学 第二十九条

 围绕提高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开展临床研究,三年内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 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或奖励≥1 项。

 第三十条

 每年度应有以提高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出版专著。

 第三十一条

 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的治疗难点进行梳理分析,积极研究探索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的解决方案,并在临床进行验证、应用。

 第三十二条

 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三年内至少举办一次地市级以上以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专题培训班;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

 第三十三条

 对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系统接受培训的比例 100%。

 七、组织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中医经典科制定以实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总体目标的专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五条

 中医经典科绩效考核指标中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作为重要指标,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

 第三十六条

 制定专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信息系统能够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满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等工作需要。

推荐访问:中医药局 中医院 实施方案

致富创业网 www.csyzzm.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致富创业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