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 种植 - 加工 - 创业 - 骗局 - 问答 - 百科 - 节气 - 民俗 - 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创业网 > 养殖致富 > 林蛙 > 高考作文热点主题,,教育

高考作文热点主题,,教育

来源:林蛙 时间:2020-07-16 点击:

1

 热点主题: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一、劳动教育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在让劳动教育越来越实至名归。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 3 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 4 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素材解读】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 5 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们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不少青少年仍然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并不鲜见。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脱节问题比较明显。加强劳动教育,需要从上到下推进。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劳动教育不只是传授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家庭都应当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期待劳动教育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也要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例如强调高等学校‚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6 【素材点拨】

 教育部部长: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紧迫感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强化认识抓重点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劳动教育首先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明确劳动教育重点,把劳动教育做实、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也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按照《意见》要求,突出劳动教育重点,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坚持日常生活自理,定期到工厂、农村劳动,到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7 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更为重要,也更有挑战性。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规定,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

  点面结合抓覆盖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内容、专门的载体和考核评价办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价体系建起来。特别是要引导学校和学生加强时间管理,明确一定时间参加劳动,努力做到劳动和学习相互促进。如果只是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事实证明,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不利于有效学好各门功课,增长实际本领。

  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门设课要与有机融入相结合,实现全覆盖,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劳动教育新要求。

  面向全体抓贯通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 8 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形成各学段依次递进、贯通一致的劳动教育制度,把劳动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意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做了系统设计。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要围绕重点,把准定位,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在目标要求、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好衔接,持续推进。中小学要夯实基础,打好爱劳动的底色。普通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注重统筹抓协同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要求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系统培育。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关起门来抓是不行的,必须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家庭要注重发挥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每个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应尽的义务和共同的责任。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轻视劳动,特别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不良倾向。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教育部门要走在学习、宣传、传承劳动文化的前列,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大力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让‚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深入人心。

  9 做好‚三化‛协调

 让新时代大中小学劳 动教育硕果累累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意见,在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为下一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和工作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需要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三化协调‛,让孩子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劳动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习惯,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孩子还可以学会包容和分享,学会尊重和珍惜,学会敬畏和规矩。如果只从所谓爱的角度考虑,不让孩子参与劳动,等于直接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参与劳动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获得相应的劳动能力,更不会有其他精神层面的收获。‚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日常家庭劳动,是家长必须做好的必修课。

 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学校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劳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真正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园林酒店、工厂车间、科研机构……让‚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理念入脑入心,开花结果。

 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劳动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燃 10 料和动力。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能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让学生在直接参与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的良好习惯,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做好衔接,密切配合,将劳动教育不折不扣贯穿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全过程,让他们用知识充实大脑,用劳动强健体魄,在未来的工作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暑期是劳动教育的好时机

 劳动没有贵贱,最终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习得初步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孩子爱劳动,方能创造美好生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意见》作为新时代指导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瞄准义务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劳动教育,旨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暑假即将开始,家长、学校和社会有必要利用暑假,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好劳动教育,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家务劳动不分民族、无论南北、不论天气,城乡孩子皆宜。家庭是育人的重要空间,家长是育人的重要主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育人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增加亲情的重要纽带。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强化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与情操。整理家务,不仅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孩子们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分类、统筹管理的能力。另外,指定他们承担一些具体的家务活,如给花草浇水,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亲身参与营造 11 干净优美的环境,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结合孩子们暑假期间的学习和闲暇活动安排,教师、家长和社会可以共同组织好孩子们的校外劳动活动。远离自然是城市孩子和乡村孩子的通病,即便是就读于乡村学校的孩子,校园外山坡上的动植物可能也与他们无缘。更有甚者,对自家屋后的树、舍前的花草和蔬菜全然无知。引导孩子们在适宜的田地、山林、草场或劳动教育实验区参加农业生产,观察禾苗生产、感受割麦插禾,相信他们面对饱满果实的麦子、稻谷和各类果树时,一定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收获的美好,也会更加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有条件的孩子也可以去参加各种工业、商业、服务业活动,初步树立职业认知,指引未来职业技能储备的方向,感受各行各业产品与服务的丰富多样以及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

 待到 9 月开学季,学校也可以灵活组织起各种校园劳动。经过一个暑假,操场、墙缝里的杂草很高了,可以拔一拔;教室的门窗和地面可能有了厚厚的灰尘,需要擦一擦……新到的书本,孩子们自己去搬一搬、分一分,新书的香味一定能增加他们对新知的渴望,共同的汗水一定能增进他们的同窗友谊。

 其实,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偿劳动还是义务劳动,无论是室内劳动还是室外劳动,无论是农业劳动还是工业、服务业劳动,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没有贵贱,最终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习得初步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孩子爱劳动,方能创造美好生活。

 二、教育改革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了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6 月 20 日,在教育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 12 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全面育人,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吕玉刚表示,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突出育人关键环节,此次改革细化了 6 个具体目标: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改革任务上,吕玉刚介绍,《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适应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整体设计,主要包括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等 6 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结束,2017 年底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 20 个课程标准。目前,普通高中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编写审查工作基本结束,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已经发布目录。

 申继亮表示,这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教材的修订,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课程教材当中并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

 据了解,为配合高中课程修订,2017 年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在高中课程里,综 13 合实践活动学分是 14 学分,毕业学分要求是 144 分,占了差不多 1/10。在所有科目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分最高。

 申继亮表示,育人模式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更主要的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机制和途径。所以,这次新课程修订以后,特别强调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来推动整个育人模式的改革。

 破解‚唯分数论‛‚唯升学论‛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据统计,截至 2018 年底,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88.8%,比 2012 年提高了3.8 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 95.2%,比 2012 年提高了 6.8 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已经进入到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吕玉刚表示,‚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以破解和应对。‛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 3 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吕玉刚介绍,普及攻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实现有质量的普及;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要求。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看来,《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不良导向,实现 3 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教育部:高中教育别只盯着升学

 ‚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预估成绩没有原来的好,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反问他,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方向?‛20 日上 14 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回忆起这段对话,感慨:‚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解决升学问题。‛ 《指导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以破解和应对。‛ 《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贾炜看来,这涉及 3 个转变: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既然要改,就得‚教—考—招‛联动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以及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六大重点任务。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要深化课堂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要规范课程教学管理,确保学校合理安排 3 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方式,开展选课走班。吕玉刚表示,从之前的试点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还存在校舍设施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和教学组织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实施选课走班既要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差距,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

  15 其实,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在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开始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初步选择,可以说,高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为此,《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普通高中要明确学生发展指导机构,高校也要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在招考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并提出要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高等学校则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结合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生选考情况,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的改革,也需要改变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指挥棒。这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部已经着手组织有关高校和专家学者,制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会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我们办学校、搞教学,目标是什么,首先要明确,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升学是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而不能仅仅盯着升学。‛吕玉刚强调。

 ‚高考依然改变命运,必须正视这个事实‛ ‚没有升学率一定是不行的。不管你怎么说素质教育好,(如果升学率低)老百姓不会把孩子送来学校。‛7 月 1 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坦言,转变教育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板子不能打在学校或者培训机构上。要好就业,就得上好大学;要上好大学,就要有好分数。‚高考依然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郗会锁强调。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依然是论坛上被讨论最多的话题。高中校长们有自己的无奈:在短时间内,老百姓让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的追求不会发生改变。

 能考出高分的衡水中学,以军事化管理出名,被称作‚高考工厂‛,似乎站在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但郗会锁想要澄清——学校被妖魔化了,衡水中学做的也是素质教育,希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人们觉得我们的师生生活在地狱里的时候,他不 16 知道这些人享受着拼搏的快乐,刻苦而不痛苦。‛郗会锁坦言,学校招不来清华北大毕业的老师,看到北京的名校他们也羡慕。‚人家的教育理念确实很先进。但是,衡水中学代表的是一所普通中学怎么发展的问题,对其他学校来说借鉴意义可能更大。‛ 郗会锁强调,校长要抓升学率,不过要‚绿色‛升学率,也就是不能靠着逼迫学生学习换升学率,而是要点燃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想学。江苏淮阴中学副校长俞光军也赞同,要关注高考成绩,但也要关注取得成绩的路径。高中不能把办学着眼点都落在追求高考升学率上,这是‚只要今天,不要明天‛。

 被高中校长挂在嘴边的高考,如今仍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刚表示,作为量能取才的渠道,高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的干扰,让落后地区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家乡,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知识改变命运,也成为我国社会各阶层的情结。‚高考不是最完美的筛选方式,但却是高效而缺陷最少的筛选方式。‛ 吴刚指出,教育改革有 3 种路径:制度改革、过程改革和评价改革。制度改革直接体现在招生制度设计上;过程改革指课程教学改革,从实际效果看,它必须通过评价改革推进。而评价改革,就是我们熟悉的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它不仅是考试科目的变化,也是每一科目中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

 其实,中考和高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方式。吴刚说,以往的考试,是答题效率和精细度的较量,答题效率可以通过操练提高,精细度可以通过严格规范加强。‚所以,中国大部分高中名校有三板斧——抢生源、挖老师和反复练。‛但情境化命题正在改变高考评价方式。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如果你认为升学率高就意味着学校素质教育搞得不好,那是对高考出题人的污蔑。‛郗会锁强调,高考本身也在考素质,现在拿着书都找不到答案,‚应试‛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分数低你就说是素质教育,分数高就批评你搞应试教育,荒谬,可笑!‛ 17 吴刚指出,在升学过程中,筛选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面向关键能力的筛选。教育部也曾多次强调,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这也就需要回到现代社会的能力主义基础,探究何为能力,以及如何评测能力。‚我们期待学校的过程改革能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吴刚说。

 立足自己,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焦虑 当前,许多家长感觉迷茫困惑: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还是加入应试教育的大军?是把孩子看成‚等待燃烧的火把‛,坚信孩子是一枚种子,蕴含着自我发展的力量,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和光照,将来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把孩子看作‚等待灌满的水桶‛,把教育看作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由学校和父母主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是尊重孩子的人性,还是压抑孩子的个性?是让孩子现在快乐学习,还是让孩子面对将来可能的阵痛?家长到底该如何应对,才能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达到一种现实与心理的平衡? 在理想和现实面前,许多父母的确会感到无比的纠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长的教育焦虑,当然也可以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面给予释放与减缓,但那是一个更复杂而家长很多时候无能为力的领域。而笔者认为家长首先仍然要立足自己来把握教育主动权,从而相对积极地面对教育现实。换言之,家长们有必要理性地正视自己的教育理想,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框架,确立切实的教育目标,逐渐走出焦虑状态,让适度的教育理想助推现实,让孩子发展得更全面更和谐,让教育为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幸福筑基。

  坚持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越来越强势,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弱化,许多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弃守了家庭教育的阵地,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要解决父母的现实纠结和家校错位,我们需要重新厘清家庭教育的定位: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树冠。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

 从起源上来看,家庭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教育。有家庭的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存 18 在。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事情,以工厂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家庭教育难以满足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要求,学校教育才应运而生,因此,家庭教育的历史远远早于学校教育。从起点上来看,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之中最早的教育。从时间历程上看,家庭教育是最长久的教育。从影响广度上看,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面面俱到。从影响深度来看,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为深刻的影响。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此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教育的‚四个第一‛的论述,全面地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启发广大家长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孩子的成长打好根基。

 家庭教育如果能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并弥补其他教育的不足,就有可能协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牢牢抓住人格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的、终身性的可持续发展,也帮助家长自己逐步走出教育焦虑。

  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今天的家庭教育,坚持教育理想很不容易。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口号的蛊惑下,家长越来越忧心忡忡、步步退让,着眼于升学、考分的应试手段和准备不断提前侵入孩子的学习生活;所谓的‚剧场效应‛让超前超纲补习、教学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沦为考试教育、分数教育,却有意无意地、无奈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呵护孩子作为人的发展。

 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之下,家庭教育还是要能够坚持住理想,父母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韧性坚持,要更能够坚持科学的教育观—— 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其人格尊严,孩子绝不是家庭的附属品,孩子更不是家长借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家庭教育所做的一切都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应该是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发展是全面的。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要平衡好德智体美劳,教育孩 19 子‚做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育的四个基本定位。

 孩子的发展是协调的。父母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维护甚至保护孩子的成长特性,促进孩子协调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父母不仅要着眼当下孩子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孩子的一生幸福。父母要清醒警惕:不能为了一时的功利而牺牲孩子的将来,也不能为了所谓将来的幸福而牺牲现在扎实的成长。

 孩子的发展是不可逆的。童年只有一次,人生无法重来。父母要坚持适当的合理的教育理想,了解孩子,掌握儿童发展的科学规律,更好地为孩子发展提供适当的适合于孩子个性的教育选择、教育目标。

  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 与其他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四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第二,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实施个性化教育。第三,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分阶段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往往是分离的,容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学校教育的阶段性使得不同阶段的教育更关注本阶段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是其责任和关注重点。而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是伴随孩子终身的,所以,父母的教育眼界必须看得更长远,父母更要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终身发展的视角予以通盘考虑。第四,家庭教育更有可能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往往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也自然会更为关注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正因为如此,以家长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家庭教育要心怀理想,但绝不能理想化,理想的坚守与实现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状况的约束和限制,而家长们更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平衡。

 第一,要平衡好家庭教育和家长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身份往往是多重的,既在家庭中承担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又承担社会的职业角色。职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工资收入是家庭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物质基础。鉴于许多父母过度重视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忽视家庭教育的这一现实,身为 20 父母者更要有意识地提升父母双方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要在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尽到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委托给学校、托管机构、培训学校。

 第二,要平衡好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家庭教育涉及父亲、母亲和孩子三种角色。在理想情况下,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一个稳定的教育三角形,父亲和母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和实际情况,往往是母亲主要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父亲则主要负责赚钱养家,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责任。事实上,父亲的角色与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绝不是家庭教育的配角。

 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教缺失会给儿童的成长投...

推荐访问:热点 高考作文 主题

致富创业网 www.csyzzm.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致富创业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